論金門與嘉大合作以組織培養復育寬葉毛氈苔一事
本文同步發表於:蝕世界-食蟲植物討論區
今天在友人的轉貼連結看到這篇新聞,忍不住轉來這邊,不過不是為了分享新知,而是想要表達一些看法:
1. 「縣府投入大量經費與人力進行棲地復育工作,林務所則配合繁殖及移地復育作業。」「不管移地復育或人工介入繁殖,都不比原始棲地的保育方式好。」
希望能看到移地復育的資料,在金門林務所網站並沒有找到,以之前去原生地看的狀況,移地復育未必不是一個方法,因為原生地實在是太…問題多多了。
*可參考【遊記】金門食蟲植物原生地
*再者自然界的演變可能會改變原生地族群,可參考小毛氈苔野外實錄的討論,雖然個人仍有疑慮啦。
2. 「縣林務所與嘉義大學合作,以組織培養,在無菌環境中繁殖寬葉毛氈苔。」
找了一下嘉大的博碩士論文資料,這篇金門保育植物寬葉毛氈苔的組織培養繁殖可能就是合作的成果,能夠成功將一年生食蟲植物量產真的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勢必下了一番苦功!
我大概作過25種毛氈苔的無菌播種及後續15種的組織培養,其中就包括寬毛和長葉茅膏菜(非金門種),當時覺得很無力,像寬葉毛為一年生食蟲植物,無菌播種還好,接下來的組織培養卻非常困難。長葉茅膏菜切頂芽可以增殖,但是倍率之低讓我作不到3個月就決定以後只用種子繁殖…。
*長葉茅膏菜的組培是參考【文獻】長葉茅膏菜快速組培一文進行操作。
因此這位研究生的成果是值得稱讚的,我很想看,可惜畢業後已經沒辦法上資料庫抓全文了…。
3. 「種苗從培養基中移出後,種植在水分含量很高的潮濕土壤中,接受光照,就能很快適應自然環境而持續生長種子來繁衍下一代,生長3到6個月後,開花結實產生種子繁衍下一代。」
雖然研究生的成果非凡(對玩家來說啦XD),但是排除成果不說,組培和寬毛復育是否有必然性呢?
(1) 首先是數量問題。
有種過寬毛或長葉茅膏菜的玩家經該都知道,寬毛一朵花可以產生超過200粒種子,一個花序可超過10朵花,播種後約半年就可以開花結果了。這樣算下來,一粒寬葉毛種子發芽後,大概半年就可以產生至少2000粒種子,而發芽率,同樣有種過的玩家都知道,新鮮寬毛種子的發芽率相當不錯…,假設只有一半發好了,那也有1000棵,再被蟲吃掉一半好了,500棵。
若沒種過寬葉毛,可參考【栽培全記錄】寬葉毛(Drosera burmannii) 的內容(非金門種),從日期和照片去推估實際情況,有圖有真相^.<
當年剛接觸食蟲植物的我,只是種了一盆而已,就收到手快斷掉,送到沒人要申請。所以雖然有些稀有植物需靠組培來量產,但我想寬葉毛氈苔應該不太需要。
↓當年栽培的寬毛
↓從該盆收穫的果莢
(2) 接下來是時間。
文中說出瓶後3~6個月,那麼從種子到量化到可以出瓶要多久呢?從文獻中看起來,「目前推估經270 天繼代並進行60 天的黑暗徒長與45 天的正常形態單株回復培養後,起始0.5 cm 寬幅的FP 可獲得的正常寬葉毛氈苔單株數量達3.2 × 1010 個。」,也就是約370日後可以產生3000多個植株(但是不知道最初的培殖體有幾個)。這些天數加一加,從種子、量化、出瓶到開花結子,共約9~12個月,雖然說之後就會快多了,但是若從跑全程來看的話,野外的寬葉毛都完成兩個世代了,量也不會少於組培,最重要的是基因多樣性的問題啊!
(3) 甚麼是基因多樣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實生苗和組培苗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基因多樣性。種子的產生是這樣:精/卵母細胞減數分裂 → 產生精細胞和卵細胞,在分裂和結合的過程中就像撲克牌洗牌重發一樣,每個種子的染色體組成都不同,這就是基因多樣性;而組培是去複製母體,所以產生的植株基本上染色體是一模一樣的。
基因多樣性很重要嗎?事實上復育和基因多樣性是脫不開關係的!!玩家們對於”變異個體”應該不陌生,這些個體通常是從變異的實生苗選拔出來,如果每一個個體都一模一樣會發生什麼事?想想為什麼人類近親通婚的後代會有一堆遺傳疾病就知道了,這個族群遲早會邁向毀滅…。同一品種多樣的基因構成了”基因庫”,這個基因庫一定要維持一個程度族群才不會滅亡。
基因多樣性的另外一個重要性就是適應,因為個體不同,遭遇各種逆境時總有一些可以存活下來(不要嚴重到滅族的逆境),延續種族。如果大家都怕熱,那麼高溫一來全部死光,一切不就白費了嗎…?
現在回來想想,組培繁殖的寬葉毛能有多少基因多樣性?就算你無菌播種用了50粒種子,產生50000株寬葉毛好了,它們只有50種基因,但是我用1粒種子產生2000粒種子,就有了2000種基因。
如果族群基因庫不夠大,那麼復育再多一模一樣的個體更本毫無意義。新聞稿中「無菌室組織培養最大的好處是可有效觀察細小的種子,追蹤改善及調整培養步驟,短期可獲大量且純正的原生種源。」這段話實在讓人覺得很錯愕,你要純正的種源幹嘛啊?????又不是在搞育種要育成雜交F1種子所以先純化親本,也不是說原生地混到什麼不該混的外來寬葉毛,你是要復育啊!!復育是啥,是增加族群數和基因多樣性吧!?觀察細小的種子又是要幹嘛啊?你的培養步驟不是只靠觀察種子就能調整的吧,觀察種子是指算發芽率之類的嗎?我不知道該怎麼吐槽了T____T
(4) 最後是人力問題。
出瓶馴化後你要放回原生地,難到要雇人一株一株種下去嗎?那個畫面實在有點XD
種的時候要先翻地嗎?需要拉線種起來比較整齊嗎?翻地應該是不可能了,原生地還有其他保育類,包括長葉茅膏菜、多種狸藻,以及可愛的穀精草等等。那麼難道要到處找空位種、或者把雜草拔掉種?怎麼想都很糟糕啊,希望不是我想的這樣 囧|||
根據以上想法,我認為組培復育寬葉毛實在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希望金門政府和嘉大能夠補充一下保育成果,有照片就更好了,若能推翻我上述想法是最好的,畢竟大家都希望能更成功復育、保育這些珍貴的生物不是嗎?
4. 「可推廣到各中、小學的自然教室,讓學生在學校親自培育種植及觀察寬葉毛氈苔植物的生態習性及特殊的捕蟲功能。」
這個主意到是不錯,我也很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推出教材打入國中小,連內容都想好了,就類似之前中興展時的海報,用圖片簡單示意再以文字說明。
總之推廣的時候教材一定要準備好,包括栽培環境、介質、水分等細節都要一一說明,否則老師拿培養土發給小朋友種,大家都種不出來就尷尬了。為了避免老師也不知道去哪裡找介質,可以推出組合包,內有說明書、介質、花盆和種子,應該會比較容易上手。
綜合以上,不是認為金門沒在作保育,畢竟我當時到原生地參訪時,帶我的先生就非常專業,我知道他對於保育是下了很多功夫的!但是對於寬葉毛組培復育個人實在不太能接受,人工繁殖拿種子去灑還比較實際,再不然還可以跟玩家要咧,反正大家都種到不想收種子了,給我原生種種子,我還你淹死人的量,只要用些心力推廣保證一年後台灣食蟲市場已經沒有人要原生寬毛,種子也多到你可以在原生地一吋一吋灑了,間接抑制盜採XD
媒體這樣狂報導(剛剛google已經超過10家在轉發了),老實講,從報導中根本看不出來復育結果如何,如果真的有成果了應該是介紹一下出瓶後的野放情況和移地復育現況吧?跟我們說組培有bla bla bla好處(而且這些好處還不是我們需要的),然後咧咧咧咧咧?
最後我要替金門縣政府說一句話,金門那邊的人才真的很缺乏,雖然公務員有外島加級,但是願意去的人不多,沒有人哪有辦法進行那些復育工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對於金門很不公平,但是我也沒辦法想出什麼方法幫忙,也許有志之士能夠考慮到金門作些計畫性的協助,或者相關基金會、保育團體以外派的方式派員協助?這是外行人的一些主意,其實不知道能不能行。
如果本篇文章對你有用,請幫我在下面按5個拍手吧,拍手不用錢,但是我會知道有多少人肯定我的文章,而且也能得到一點點額外收入喔~!甘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