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樓菜園商業化?

 

作者的話

  前些時間一位大學同學詢問我在頂樓種菜的可行性,我想這個很吸引人的題目究竟可不可行,未來也許很多(有頂樓的)人都會有興趣吧,但是有興趣的同時,若沒有精細的考量,很容易被美好的前景給誘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沒人領進門,往往會使人摸不著方向,因此在兩個同學都詢問過我後,終於很雞婆地寫下這篇討論文章。本來想取名為「頂樓商業化蔬果生產可行性分析」,但想想這個標題好像太囂張了,還是簡單地用「¿頂樓菜園商業化?」作為標題好了,至於那個問號是怎麼回事?這是為了慶祝我要派駐貝里斯特別把西班牙文標點符號客串進來的結果。

 

前言

  隨著現代社會對於健康的重視,以及都市人對於農村生活的憧憬,頂樓遂成為實現夢想的小小天堂,由於面積較小,且需考量排水問題,多以保麗龍箱、麻布袋等進行小規模栽培。頂樓菜園能否進行商業化生產呢?若以在地化、有機、小眾市場為目標,能否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針對頂樓商業化蔬果生產之可行性提出一些看法,也望各位朋友先進不吝指教。

 

頂樓菜園SWOT分析

  為了有系統地討論,本文以SWOT探討頂樓菜園(指頂樓商業化蔬果生產,本文以頂樓菜園代稱)之優勢、劣勢、機會、威脅(不過本人SWOT很弱,之前在印尼被技師噹過邏輯的部分,請不要太過強求),最後提出建議。頂樓菜園SWOT分析如下:

 

優勢Strengths

運輸成本低

劣勢Weakness

栽培面積小、產量低、成本高

有機認證認定問題

管理問題

 

機會Opportunities

在地化概念的普及

威脅Threats

慣行農法蔬果平價競爭

有機蔬果競爭

進口蔬果競爭

 

 

一、  優勢

  1. 運輸成本低:栽培於市區可減少運輸成本。

 

二、  劣勢

  1. 栽培面積小、產量低、成本高栽培面積小產量(此指總產量)必定有限,介質、肥料、種苗、農藥、包裝、自來水(、溫室)等成本將轉嫁於產品上,成本一高售價自然也隨之上升,價格提高便對商品競爭力造成影響。且當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時議價能力亦會降低,因單一農民作物產量有限,無法滿足超市、賣場或餐廳所需持續、穩定、大量的貨源,而當農民組織成類似產銷班的團體後,便能集結各農民的產物,達到市場需求的數量及穩定性,使議價能力提高,打入上述市場。若不以超市、賣場或餐廳等市場為導向,而採門市、網路銷售等途徑,仍需維持一定產量,亦可採用類似主婦聯盟提供當令菜的作法,但仍需考慮產量是否能夠穩定供給訂戶。
  2. 有機認證認定問題:台灣目前有機栽培認證中,離地栽培的產品暫不納入認證,雖然種在頂樓的地上也算是地,但是這個和真正的地面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故頂樓栽培之蔬果將面臨有機與否之爭議。
  3. 管理問題:頂樓長期栽培作物易發生漏水情況,需預先強化防水層,或採離地栽培;台灣高溫期長且濕度高,易發生高溫逆境及病蟲害,需慎選作物及栽培管理方式。

 

三、  機會

  1. 在地化概念的普及:所謂食品在地化指的是在當地生產、當地消費,減少自他地輸入產品,如此一來可減少運輸過程排放的廢氣(碳足跡)以及採收後處理成本;另一方面,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略過中盤商進而提升農民收益,間接支持本土農業,也是在地化的一種概念,本文頂樓菜園比較接近前者。

 

四、  威脅

  1. 慣行農法蔬果平價競爭:慣行農法即傳統以農藥、化肥大量生產之栽培方式,其產量較高、價格較低。已知於頂樓栽培之面積較小,產量較少,成本較高,故難與一般平價蔬果競爭。
  2. 有機蔬果競爭:已知頂樓栽培之蔬果將面臨有機與否之爭議,若非有機蔬果,則無法以此為競爭優勢,若認定為有機蔬果,則將面臨企業化有機生產之競爭。
  3. 進口蔬果競爭:國外進口蔬果之競爭(如果是草莓至少不用擔心美國的競爭,美國的草莓聽說難吃到爆)。

 

五、  策略建議

  SWOT分析架構,將頂樓菜園之SWOT進行2x2配對,可得四項策略型態(優勢x機會、優勢x威脅、劣勢x機會、劣勢x威脅),分述如下:

  1. 投入資源加強優勢能力,爭取機會(SO)策略:建立品牌。已知優勢為在地生產之運輸成本低,機會為在地化觀念之普及,故以強化在地特性為策略,建立品牌,向消費者推銷在地觀念。
  2. 投入資源加強優勢能力,降低威脅(ST)策略:在地化銷售。為克服低價、有機、進口產品競爭,需開發自身特色以區隔市場。已知在地化為其優勢,可與鄰近消費者建立供需關係,以蔬果新鮮到府、供應每日家庭用量為主要方向,爭取消費者目光。
  3. 投入資源改善弱勢能力,爭取機會(WO)策略:以小眾市場為目標。頂樓栽培面積小、產量低為其最大劣勢,難以打入大型市場,故以當地小眾市場為目標可減少供需失衡的狀況,亦可強化在地特色。
  4. 投入資源改善弱勢能力,降低威脅(WT)策略:生產高品質及高經濟價值作物、生產當地特色作物、生產短期作物、建立栽培管理標準流程。頂樓栽培面積小,產量低則成本高,若生產低價作物恐無法消化成本,故應以生產高經濟價值作物為導向,強化品質,朝精緻路線發展,與市場產品作一區隔(講白一點,種350的青菜可能沒辦法回本,所以要種貴的)。反季節作物可作為策略之一,栽培與當季相反之作物,可避免低價競爭,但需與進口之反季節商品競爭;栽培當令作物則為另一策略,以自然、健康為訴求,但面臨當季低價競爭,應提升品質以增加競爭力,並強化在地市場;因具在地化特色,亦可發展當地特色作物,與市場常見作物作出區隔;短期作物如芽菜以離地方式栽培可通過有機認證,故可生產有機芽菜,具有生產周期短,可快速大量穩定供貨之特性,但種子來源較需慎選(有人想問為什麼嗎?有點長就不在文中說明了)。栽培管理需克服許多困難,確立栽培方式後需建立標準流程,並持續進行評估及改良,以使栽培管理之效率最大化,可降低成本、保障生產之穩定安全。若頂樓菜園無法取得有機認證,亦可退而求其次申請安全蔬果認證,增加面對有機等產品之競爭力。

 

結論

  本文以商業化為分析方向,故於栽培方面,如搭建溫室如何克服夏季高溫及颱風、有機蔬菜種苗之選育,此類問題是所有台灣作物栽培皆會遭遇之問題,便未多加著墨。文中建議皆為個人經驗,勢必難以全面顧及,希望閱讀者若有其他想法,能一同討論,增加文章充實度。

 

  住家於頂樓栽培作物多以自給自足或與鄰居交換為主,頂樓菜園商業化面臨最大困境為栽培面積過小以致成本高、產量低,若欲嘗試,需謹慎評估成本及收益後選擇適當作物,根據作物特性規劃管理流程。個人認為芽菜類比較能夠得到足夠產量,不過芽菜種頂樓還不如種屋內@@,而其他高經濟價植作物,除非真的經濟價值很高,否則要消化成本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也許可以朝教育民眾的方向發展,或者販售資材推廣住戶進行頂樓栽培,再以自家頂樓作為範例,至於在地化生產,不妨考慮如一些國家於郊區生產後運輸至鄰近都市的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洗碗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